最近被朋友问到一个特别科幻的问题:"你说现在冻卵冻精这么火,...
最近被朋友问到一个特别科幻的问题:"你说现在冻卵冻精这么火,要是哪天冷冻人技术成熟了,解冻后真能复活吗?"说实话,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三秒,手里的奶茶都差点洒了。今天就和大家唠唠这个既前沿又接地气的话题——生殖细胞玻璃化保存技术。
记得去年陪闺蜜去做冻卵咨询,看到实验室里那些液氮罐时,我俩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。医生拿着试管说"这里面装着未来"的时候,莫名有种在看科幻片的错觉。但转念一想,这技术确实让很多人的生育计划不再被年龄绑架,想想还挺酷的。
这些关于生育力保存的知识你一定要了解
先来科普下什么是玻璃化冷冻技术。简单说就是把细胞在-196℃的液氮里瞬间冻住,让细胞里的水来不及形成冰晶(冰晶会戳破细胞膜,懂吧?)。这技术比老式的慢速冷冻靠谱多了,复苏率能从50%飙升到90%以上。不过别以为这就是"冷冻青春"的万能钥匙,我表姐去年去冻卵就被现实泼了冷水——32岁的AMH值已经掉到1.5了,医生直接说"你这属于临时抱佛脚"。
说到适用人群,除了众所周知的癌症患者(化疗前保存生育力),现在越来越多职场女性选择冻卵。但有个反常识的冷知识:最佳冻卵年龄其实是25-30岁,可这个年纪的姑娘们大多觉得"急啥,我还年轻"。等到了35+着急忙慌去冻卵,卵巢储备可能已经不太给力了。就像我同事Lisa说的:"早知道该在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存点'后悔药'"。
费用方面更是个深坑。国内一次促排+冷冻要3-5万,每年还要交5000左右的保管费。更扎心的是,很多人不知道冻卵不等于保证生育——35岁冻的卵子,40岁解冻做试管,成功率可能还不到40%。这就像买彩票,买了不一定中,但不买肯定没机会。
冷冻人的冷冻时间到了后,能复活吗?
现在来聊聊那个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:冷冻人能不能复活?先说结论——以现有技术,不能!但这事儿特别魔幻现实主义。去年有个新闻说某富豪把自己冷冻在-196℃的液氮里,遗嘱里还写了"等癌症能治愈了再叫我"。看得我直摇头,这操作堪比现代版木乃伊。
目前全球有三家主要的人体冷冻公司,收费20-30万美元不等。他们把客户叫作"病人"而不是"尸体",听着就很有信念感。但残酷的现实是,现在连冷冻的器官都还没法完美复苏,更别说整个人了。就像把电脑硬盘泡在液氮里50年,谁能保证插电还能开机?
不过科学家们确实在动物实验上取得过突破。2016年有个团队成功复苏了玻璃化冷冻的兔子卵巢组织。我查资料时看到个神评论:"这说明未来可能先复活兔女郎?"笑死。但人类神经系统比兔子复杂N个量级,现在解冻后连记忆能不能保存都是未知数。
最讽刺的是,现在交钱做人体冷冻的,多半等不到技术成熟的那天。就像我那个沉迷科幻的宅男室友说的:"这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赌博,赌的是未来人类会不会觉得我们值得拯救。"
关于冷冻卵子,你了解多少呢?
说到冻卵,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。首先别被明星案例忽悠了,某女星45岁用冻卵生子的新闻背后,可能藏着十几次失败的试管经历。我认识的一位生殖科医生说过大实话:"冷冻卵子就像冷冻饺子,煮的时候破几个太正常了。"
取卵过程也没传说中那么轻松。要打10-12天促排针,有些人会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——肚子胀得像怀孕五个月。我闺蜜取卵后虚弱了整整一周,她说那感觉就像"被人掏空了整个青春"。更扎心的是,35岁以上女性平均要取20颗卵才能有1个活产婴儿,数学不好的建议带计算器去咨询。
还有个很少人提的关键点:冷冻胚胎其实比冷冻卵子靠谱多了。卵子单枪匹马时特别娇气,但受精后的胚胎抗冻能力直接开挂。这就引出一个伦理问题:要是冻了胚胎后来分手了,这"爱情结晶"归谁?国内就发生过情侣为冷冻胚胎对簿公堂的案子,法官估计都想摔法槌